踏着榜样的足迹前行——我校举行升国旗仪式
10月28日,由历城二中团委组织并举行了升国旗仪式,担任本次升旗任务的班级是由尹衎老师带领的高二(7)班。
在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后,七班的同学们进行了国旗下讲话,讲述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、我国“人造卫星之父”孙家栋的感人事迹。孙老呼吁我们要努力学习,用一份血泪换一分成就!
“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,群燕辞归雁南翔。”又是一年秋风起,晨光初照大地。这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,也是中国航天成果颇丰的时代。今天,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。他主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、返回式卫星和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;他是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工程和探月一期工程总设计师。他,就是孙家栋,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,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。
1958年,孙家栋毕业于苏联空军工程学院,并获斯大林金质奖章,回国后立即投身于国防科技研究。时光荏苒,他的脚印记录着中国航天艰辛发展的点点滴滴。自1967年起,他先后参与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第一的辉煌,深入实际,艰苦奋斗。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,卫星领域的一切都是从零开始。孙老也仅仅具备了一点最基本的条件。但他怀着对祖国的忠心和热忱,坚持“国家需要我到哪里,我就到哪里。交给我任务,我就把工作做好。”正是这种不畏难不惧难,为国献身不辞劳苦的精神,引领着他和一众科技人员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问题,为东方红一号及其后多个卫星的发射奠定了基础。
2007年,是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的关键节点。年近80岁的孙家栋10次进入发射场,亲临指导了5次发射任务,主持、参加了近百个与航天有关的会议。妻子魏素萍心疼地说:“他总是天天跑,穿皮鞋太累,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四五双。”在“嫦娥一号”绕月成功的那一刻,大家全部从座位上站起来,欢呼雀跃,拥抱握手,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,悄悄背过身子、掏出手绢擦眼泪。
50多年来,孙家栋倾心于航天事业,被公认为中国的“卫星之父”。然而,像大多数献身祖国的科学家一样,孙老也认为,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,是所有航天人共同奋斗的结果。作为团队中的一员,自己会尽全力把研究做好,能够主持卫星总体设计工作,都是得益于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,是中国航天成就了自己。正是这种奉献精神,使他继续活跃在我国航天领域前沿。他为人正直,顾全大局,通过航天工程实践,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天科技人才,受到我国广大科技人员的敬佩和赞誉。
钱学森曾这样评价:孙家栋是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科学家,几十年来作出的突出贡献,共和国不会忘记,人民不会忘记。在中国的航天领域,孙家栋是很有权威性的。他几乎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。
而今,不少航天技术已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。通过互联网、科技展览等渠道的航天科普,体现了航天对各行各业的服务,体现航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。能让大家看得到、摸得着,让更多人了解航天、热爱航天。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实现了航天事业的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的巨变。这都依靠前辈们栉风沐雨,和衷共济。中国人的航天梦,从腾飞的一天起,就注定永无止境。而接下来就要看我们年轻的一代。努力学习在我们看来可能还是辛苦的事情,但我们是否考虑过,当年那荒野中蒙风沙造卫星的艰苦?我们或许不如外校学生的逍遥自在,但是,寒窗三年奋笔疾书,定是一分血泪换一分成就!冰雪林中著此身,不同桃李混芳尘。二中的学生,闭关苦读,待得一朝清香发,散作乾坤万里春。孙老年过古稀未伏枥,犹向苍穹寄深情。我们也要年少起宏愿,为国立命兴中华。
最后,请允许我们以拙作一首表达我们的景仰与敬佩:
《苏幕遮·致孙家栋》
日月转,星斗移,筚路蓝缕,平地起天梯。嫦娥玉兔皆惊艳,天宫亮相,红旗映寰宇。
飞天梦,复兴路,航天伟业,几人能如许?半生心血筑苍穹,鞠躬尽瘁,应得星辰缀。